Castells 網絡社會學大綱整裡
請注意每一段下拉說明都有進一步內容
一.資訊與網絡技術革命產生網絡社會
1.網絡社會:資訊與網絡技術改造了傳統的社會網絡
說明
這個時代最具有支配地位的功能和流程,都是圍繞網絡逐漸構成的
網絡社會簡單說就是在資訊與網絡技術革命的基礎上,重新建造傳統的「社會網絡」功能。
雖然「社會網絡」本身並不是新的,並且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一直作為社會組織的模式。但「網絡社會」中進行的社會網絡,特色在於使用基於微電子的通信技術,例如互聯網或移動電話,掌握了社會網絡內管理資訊的過程。並且跨越距離與時間,更跨越傳統各種社會組織與家庭等角色的限制。
目前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有支配地位的功能和流程,都會持續圍繞著網絡建造與運轉。
“網絡社會”一詞最初是由挪威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Stein Braten於1981年創造的 ,描述一個由網絡信息和通信技術驅動的社會。其後,西班牙社會學家Manuel Castells就網絡社會撰寫了大量文章。
2.高效率,高度動態,創新與調適性強大的社會網絡
說明
因此,社會不必依附於特定的地理空間,例如民族國家,而可以僅僅是通信和信息流的空間。這些技術和流程分散(去中心)了通信,與之前的官僚階層結構的處理效率相比,網絡的效率提高許多。
Castells認為這些新的社會網絡非常高效,因為他們非常擅長管理複雜性,它們具有高度的動態性和創新性,能夠迅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條件。
3.網絡是由節點連結而成
說明
網絡社會的形式是由各種不同的「節點」所連結而成的。
這些「節點」大小與功能不同,但只要彼此具有相同的資訊協定,他們就可以連結成為網絡,在其中傳送訊息,建立社會功能與流程。
比如說,在「全球金融網絡」中,它們是股票交易市場及其附屬的先進服務中心。而在「全球媒體網絡」中,它們是電視系統 、新聞報導組 以及接收信號的裝置等的連結。
所以「節點」的型類,時常對應到現實社會網絡的型類,它可能是人,組織,也可能是一組機器與資訊內容。
4.節點的地位與連結的能量
說明
每個節點都是系統運行所必需的,儘管不同節點的重要性並非相同。網絡具有開放式結構,並且能夠根據需要進行擴展和收縮。透過節點,在這些網絡中發生的通信是多維和多向的,不受時間或空間的限制。但兩點之間的距離卻由(母體)網絡所界定。如果兩點是在同一個網絡中的接點,就會比不屬於同一網絡中的接點要小。
5.改了人與人以及人與組織的關係
說明
網絡社會的興起也導致了社會動態和人際關係的轉變,以及個人與機構和組織的關係。對網絡的進出不再被某個強大的社會群體所主導。雖然經濟上處於不利地位的群體可能會發現使用新網絡更加困難,特別是在全球南方的窮人中,網絡還是越發可及地供應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們使用。
6.破壞傳統權力結構
說明
柯斯特於1997年向墨西哥土著人民政治團體薩帕塔(Zapatistas)主義者提及,作為邊緣化和被剝奪權利的群體,如何利用網絡社會和破壞傳統權力結構的一個例。Zapatistas使用互聯網協調活動事件,阻檔政府網站和服務器,甚至在他們的競選活動中進行虛擬抗議和靜坐,以獲得墨西哥政府的自主權和自決權。最近,我們可以將互聯網行動主義的其他例子,看作行動中的民主,例如維基解密。
二.真實虛擬的文化
網路化邏輯的擴散,實質上會改變生產、經驗、權力與文化過程中的操作和結果。
說明
網路社會的整個社會變革過程,超出了社會和技術生產關係的範圍 ,隨著網路化邏輯的擴散,實質上會改變生產、經驗、權力與文化過程中的操作和結果,讓人類的生活經驗,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各個領域的巨大變化。
例如,網路社會中,社會生產關係不再是一種實際存在,資本進入了單純迴圈的多維空間,勞動力則由一個集中的實體.變為差別極大的個體存在。
柯斯特認為目前不論是經濟表現形式,全球資訊經濟及其文化表現,都融入所謂的“真實虛擬”的文化中。
關於文化:媒體環境取代真實環境,而且深入心智
說明
網絡的多媒體吸納了書寫、照片、出版、廣播與電視、電影等所有過去的媒體格式,更擁有全球連結、可以隨時調用不同空間與時間的內容,快速再製,成為目前聚焦的情感或功能界面。 我們每天用這種新的媒體規格溝通,如此一來,這種媒體規格不知不覺成為人類的認知模式,如同當年人類使用文字溝通後,便開始漸漸使用文字邏輯來思考,並且產生認知。
關於空間:在流動空間中形成和維護新身份與生活方式
說明
卡斯特爾斯還認為,由於社會的這些結構性變化,地方與時間漸漸變得與社會生活相對較少相關。這是因為網絡社會已經圍繞著新的時空形式:「永恆時間」和「流動空間」,而組織起來。雖然透過接近和共享的存在方式所決定的空間綁定的社會網絡仍然有意義,但是它們與流動空間中形成和維持的新身份與生活方式並列並存
關於時間:活動的序列時間不重要,多樣活動的組合才重要
說明
正如資訊時代的空間被不同的概念化和使用一樣,在網絡社會中,時間也有不同的運作方式:永恆的時間。
永恆時間是指社會行為和互動的混亂,隨著時間的感知和使用變得更加複雜和壓縮,生活的序列變得混亂甚至隨機化。永恆的時間使得人可以同時在好幾個地方,並在同一個地方參加多個活動流程。
例如在收聽播客的同時瀏覽互聯網並更新一個人的Facebook頁面。永恆時間指的不是線性時間的消失,而是線性時間的獨特意義下降。不去想那些網絡社會中發生活動的連續順序,而是要想它們如何組合在一起。例如,通過Skype等應用程序,個人可以隨時即時地與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人交流,甚至可以同時與多個用戶交流。雖然該交互中的每個人都被特定的空間和時間領域所限制,但互動本身超越了這些領域。
關於市場:以資訊和知識,而不是實體物質的生產為中心
說明
他認為人類社會從工業時代進入信息時代。在這種轉變中,資本主義不再以物質產品的生產為中心,而是以信息和知識為中心。“網絡社會”一詞指的是這個新時代的社會結構。
三.新經濟的出現:資訊化、網路化、全球化
以知識為基礎的生產力及對獲利能力的強調 ,脫離了過去工業經濟單一生產力的成長方式
1.新經濟:資訊化、網路化、全球化為特徵的知識經濟
說明
網路社會的結構特徵是: 經濟行為的全球化、組織形式的網路化、工作方式的靈活化、職業結構的兩極化。以流行的術語來講,這種社會模式 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資訊化模式。
因此,出現一種以資訊化、網路化、全球化為特徵的新經濟 ,其核心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生產力及對獲利能力的強調 ,脫離了過去工業經濟單一的生產力的成長方式
2.資訊化:以知識和資訊為基礎的生產效率得以實現
說明
資訊化是指一種”生產和管理的社會和技術組織的特殊形式 ,它透過對新的資訊技術的運用,而使以知識和資訊為基礎的生產效率得以實現“。
它不只是指資訊產品本身生產的大量擴展,更是指生產技術與管理方式適應資訊技術的變化而產生的變革 ,這種變革,能夠提高經濟中各個生產領域的生產力 。
而且因為它是以資訊技術為基礎而形成新的技術範型,使得成熟工業經濟所蘊藏的生產力得以全面釋放 。
3.網絡化:產業圍繞著互聯網組織起來
說明
因為資訊技術之間相互依存,不斷累積而且不可逆轉,所以也影響了生產流程的性質,結構和組織形式,讓企業採取網絡化的組織,以適應快速的經濟技術變化以及生產彈性。
網路化的組織,使產業逐步圍繞著互聯網組織起來 ,成為整個經濟新技術與管理專業知識的來源。網路的發展和運用決定了生產力的增長。
新的管理方式更強調組織內部和組織外部的各種聯繫,協作和合作關係,在管理流程上呈現出水平化 ,同時向下拓展出企業網路。
4.全球化:金融、貿易、生產、科技在全球範圍內展開
說明
全球化則使得金融、貿易、生產、科技在全球範圍內展開 ,對特定勞動的強調使得勞動也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 。
5.工作方式靈活化:工作空間的分散,流程的分割與組合
說明
在網路社會裏,以資訊為基礎的生產自然引起產業內部的技術和社會的勞動再度分工,這種技術和社會勞動的分工,再導致產業內部的生產分割。接著帶來了勞動空間的分工(分散組合),以及不同生產工序的分割式與分散化。
同時由於以資訊為基礎的生產,是注重過程的生產 ,所以生產工序不受到制約 ,而且資訊處理設備又允許生產過程的分離 ,這樣,工作空間的分散組合以及不同生產工序的分割式分散化也就成立。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生產組織方式非常靈活,而且也允許人們的工作方式非常靈活 。
網路社會中的人們更多的是運用資訊化手段參與生產和工作 的,因此,他們在什麼地方工作,在什麼時候工作,為幾家企業工作等,都具有極大的靈活性。
6.就業結構的分化與兩極化
說明
資訊化範型中的勞動過程,使網路社會就業結構的兩極化 分化問題,也就是就業者將會被區分化為:網路工作者、被網路聯接者、網路之外的勞工
而資訊技術變成勞動過程的關鍵組成部分後,導致出現一種新的分工:人類本身主要從事知識和資訊的生產 ,而實際產品的生產則通過生產的高度機械化和自動化的”工具“來完成。
勞動的過程是社會結構的核心,因此工業社會的社會階層似不再適用,而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標準來劃分勞動分工和社會階層。
四:社會與文化環境
資訊主義當道的時代
1.資訊主義與資訊資本主義
說明
由於資訊技術在當代新技術革命中的核心地位,使資訊主義範式在這一社會中泛化了,熔鑄在具體的社會系統中。
目前資訊主義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普遍典範 ,它使資本主義社會重構 ,形成資訊資本主義 。
所謂資訊主義,是指以崇尚資訊技術對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及其他各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把知識和資訊視為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 及其他各方面發展和變革的基礎,把社會的資訊化看作社會發展的主導趨勢和基本動力的一種根深蒂固潛伏的的態度。
2.資訊主義的意識形態
說明
資訊主義範式,實際上就是全面性、複雜性、靈活性與網路化等特性綜合而成的一種意識形態或文化 。
往日(工業)社會由獨立個體追求金錢、權力、幸福或效益而推動的舊秩序,正在為新秩序所取代 。
無所不在的網路使決心、行為和積極性等社會特質都變得空前活躍 ,已成為新秩序的焦點。
3.資訊主義範式的五個特徵
說明
1.資訊就是原料
2.新技術的影響是全面而普遍的
3.任何採用這些新的資訊技術的系統或關係集合,都具有網路化邏輯
4.資訊主義範式以彈性為基礎
5.任何單一特定技術都將融入高度整合的系統
新的空間與時間以及新的都市
流動空間與永恆時間造就資訊都市
說明
網絡社會增加了人們工作時間中的生產力 ,並且消除了空間上的距離 ,因此時間和空間兩者對人類的意義都在轉變,並因而對城市和地區有著全面的影響,使得社會組織、空間運用和時間流程都是圍繞著「流動空間」和「永恆時間」進行轉變與組織,形成資訊都市的出現。
資訊都市:以資訊打造的都市形式態
說明
資訊時代正在展現一種新的城市形式 ,即資訊城市。資訊城市就是是資訊經濟的集聚地。
資訊城市的興起不是通過某種模仿就能形成的 ,資訊城市的出現有其特殊的規律 。正如工業城市不是曼徹斯特在世界範圍的複製一樣,正在出現的資訊城市也將不是”矽谷”的複製,洛杉磯仍然只是洛杉磯。
因為是建立在知識基礎之上、圍繞網路 組織起來和部分地由流動空間組成的特性,使資訊城市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個過程 ,一個以流動空間的結構性支配為特徵的過程 。
沒有空間特徵的資訊流空間,正逐漸取代城市空間
說明
資訊城市是社會資訊化的體現,也是所謂的世界城市
在資訊時代開始時,作為我們生活的物質基礎的技術、社會和空間的相互作用, 逐漸產生了一個新的 城市-區域過程 ,資訊城市的興起成為一種必然。
在這個城市-區域過程 中,資訊流空間正逐漸取代城市空間 。資訊流空間也具有一個特殊的結構,即網路 。
在資訊流空間中,新的產業和新的服務性經濟 根據資訊部門帶來的動力運行 ,然後借由資訊交流系統來重新組合 。
由於資訊沒有空間特徵,資訊技術也使得地理摩擦幾乎為零,因此,世界經濟當然會由(實質)地方空間轉向流動空間 。
新的專業管理階層與控制者
說明
新的專業管理階層 控制著城市、鄉村與世界相互聯繫的專用空間 ,生產與消費 、勞動與資本 、管理與資訊 之間發生著新的聯繫 ,從而創造出新的國際經濟。
這就是資訊技術使得資訊空間成為不可逆轉的經濟和實用組織的空間邏輯 ,也就是網路社會資訊城市得以出現的技術邏輯。
社會社群的認同感
人們的認同感普遍缺乏,他們不再把社會看作是一種有意義的社會系統
認同感的消失
說明
進入資訊時代,工業時代的社會機制開始失去其意義和功能。財富、生產及金融的國際化 使人們普遍感到不安 ,他們無法適應企業的網路化和工作的個體化 ,況且又受到就業壓力的挑戰;大教堂逐步的世俗化使其失去大部分的功能,它們不再能提供心靈的慰藉和真實而神聖的東西;家長制家庭的危機也使文化的傳承失去了有序性 。這時,個人不再有安全感,因而人們只有另選途徑去尋求新的生活方式 。
在這個時代裏,人們的認同感普遍缺乏,他們不再把社會看作是一種有意義的社會系統 。
在工業化時期,合法性的認同感構成了一個社會 ,後來這種認同感的瓦解又導致了個體主義的產生 。
新的認同感來自抵制舊的認同感
說明
在網路社會裏,對認同感的抵制同個體主義一樣深深地浸入在社會機體之中 。但是,由於人們抵制這種認同感,反對被剝奪經濟、文化和政治權利的公民卻趨向于形成一種新的 社區認同感 。
因此,這個世界上不僅有國家機制、全球網路以及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 ,還有在抵制認同感基礎上所形成的社區 。
卡斯特爾相信雖然網路社會中的人們缺乏認同感 ,但是,網路化卻有助於減少人們對認同感的抵制,有助於社會機制的重建 。
這是因為,網路是一種偏離中心的組織和干預形式 ,它不只是為了組織活動和分享資訊 ,它還是文化代碼的真正的生產者和傳播者 。
網路對社會的影響 很少來源於步調一致的戰略和整齊劃一的行動,很少由一個中心來決策,但通過多種形式的網路處理後,社會將逐漸形成新的社會認同感
附記:柯斯特所見的網絡社會的發展
說明
更加聯繫,富有成效,接受和開放的全球社會
卡斯特爾對全球網絡社會持積極態度,並對其未來持樂觀態度。網絡社會為人們提供了即時與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們進行交流和互動的機會,允許創建從無數的文化和意識形態世界觀中吸取的社交網絡。在卡斯特爾看來,這最終會帶來一個更加聯繫,富有成效,接受和開放的全球社會。
強調新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然而,並非每個人都同意卡斯特爾對網絡社會的看法。社會學家Zygmunt Bauman認為,卡斯特爾在評估世界現狀時過於理想化和烏托邦式,與其所有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疾病。 弗蘭克韋伯斯特認為卡斯特爾太過強調技術對社會關係的影響,還不足以說明人類如何相應地塑造和重塑通信和網絡。許多人也反駁他聲稱目前的經濟和社會形勢前所未有。 尼古拉斯·加納姆認為,卡斯特爾所謂的網絡社會只是工業資本主義的延伸,並且表明將重點放在後工業社會變革的新穎性上是危險的,同時忽略了它與過去的社會經濟形態之間的重要連續性。
儘管有這些批評,但很明顯卡斯特爾關於人類社會和人類社會日益相互聯繫的總體理論,我們對信息和通信技術的依賴是對我們理解全球化的重要貢獻。卡斯特爾網絡社會理論在社會學理解新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方面具有巨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