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未成年施打疫苗的對話

主角:晗
高二的女生,最近一週多次對家人、提出身體不舒服,想吐、頭痛…不排斥去看精神科,表示:他最近很討厭去學校。
主角:晗媽
將施打Covid-19疫苗的暫時的決定權,交給兩個孩子。

晗主動找晗媽,回應晗媽對自己要請假的疑慮。
身為班上唯一不接受施打BNT疫苗的人,她一直在面對同學的詢問,當然,這樣詢問背後帶著一種"批判",不過,維持表面虛偽的禮貌是多數16歲高中生已經學會的社交技巧,今天,她們班那位被貼上"過動合併情障"標籤的同學,直接大聲在班上,大聲要求唯一沒有施打的同學:"自私的人,出來面對。"

晗:我從來不曾因為做了一個與大家不同的決定,而感到如此的焦慮,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做了錯誤的決定。

晗媽:那你要改變你的選擇嗎?

晗:不要!

晗媽:為什麼?你選擇不打的理由是甚麼?

晗: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注意自己的接觸以及衛生,如果因為施打疫苗,反而很疏忽,並不會更好。而且,我也很擔心副作用。此外,對於施打疫苗的用處:降低感染風險,感染後重症的比率降低,這些都是對我個人的影響,並不會因為我打了,我就不會把病毒傳染給別人。

晗媽:可是,當你選擇跟別人做不同決定時,往往你就必須面對今天你所面對的狀況。

晗:我去搜尋了很多地方,有些沒有打疫苗的人,也會出來發表他們的想法,往往他們出現,會被集體圍攻,說很自私,很多很難聽的話。

晗媽:如果是我,我應該會對你們班那位,叫我出來面對的同學說:你知道甚麼是法律嗎?我不打疫苗是被法律保障的權利,比闖紅綠燈、不繳稅,更加符合好公民的行為,你知道你現在對我討伐的行為,是跟希特勒、法西斯同等級的極權主義嗎?就好像你選擇結婚,就去指責不結婚的人,你是異性戀去懷疑同性戀的人一樣。你覺得自己很偉大嗎?告訴你,腦子是個好東西,好好使用,免得我替你的智商著急。

晗:那你呢?

晗媽:我確實花了一些時間去了解,我對於藥廠以及各國政府的宣導,也抱持懷疑的態度,本來我是不想打疫苗,但,基於我的工作,需要接觸很多孩子,政府的要求是如果沒有施打疫苗,就需要一直進行快篩,快篩會有偽陽性,當發生這樣的情況,會給我以及我的工作帶來很多的困擾…所以,我放棄了原先的堅持。我並不想因此對自己與他人造成太多的麻煩…但,我覺得堅持做自己的決定,非常重要,同時,承受做自己決定所要面對的一切,對自己說不定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後來晗媽將全世界許多關於抗議強制施打疫苗的新聞,轉傳給晗,大約在這樣的壓力下,晗對於自身不太確定的選擇,會有尋求更多論述支持的需求,而,那是孩子學習動機最強的時候。

米薌老師的後記:

關於疫苗與身體自主權的想法,文中16歲的女孩,並沒有出現很明確的論述,比較在自身生命經驗中,對於自己決定自己事務的層次,這是青少年長大的重要歷程,經歷自己做選擇、做決定,經歷從眾、經歷自我堅持、經歷群我之間的矛盾…非常真實,同時也非常重要。
晗媽展現了對孩子的不捨,這也是很多父母身上共有的,家長在面對自身不捨的感受,如何決定自己的行動?
很多父母常常抱怨:孩子升上國高中之後,不願意跟他們說話,父母很焦急想要了解孩子,但孩子拒絕溝通。很多親子教養的書,會給出許多建議與策略,但,在這母女的對話中,提供父母思考自己行動的對照。
1.當孩子表示他被同學(或者老師)不公平對待時,父母如何安置自己不捨的感受,不過快行動介入孩子的生活圈(校園是孩子重要的生活圈,父母一時興起的介入,最後要面對介入結果的都是孩子,因此,父母是否把這件事情,認真地放在心中?)
2.在上面的對話中,沒有讓孩子使用家長為盾,迴避自身選擇所要承擔的風險,某種程度展演了:如何護衛自己、與他人論戰的方式…父母比孩子多出來的人生經驗中,確實更了解孩子們正在經驗的點滴,而如何讓孩子學會父母所擁有:面對環境自我保護的能力,而不是去替孩子戰鬥。
3.有些父母會說:晗願意跟晗媽溝通,我家孩子甚麼都不肯跟我們說。這裡要提醒:這樣的親子關係,並非單向造成,晗媽在對話中,在家裡跟孩子嘴砲,展現了對晗處境的不捨,但,沒有因此把原先給予孩子的決定權拿回來,也沒有過快產生一個介入孩子生活圈的決定。這是對父母非常重要的考驗,如果,孩子不願意跟父母溝通,孩子心中通常的想法是甚麼?

A)父母總是把我的生活圈搞得更糟,並不能幫上我的忙。

B)父母根本不能理解我的感受,只會指責、糾正、批評我。

米薌老師不太覺得任何事情有特別的武林秘笈,而是,家長自身是否真誠地去尊重孩子,如果你愛孩子,並且也真誠地尊重他,即使你也會犯錯,但,你會知道,你可能越過那條孩子的界線,你需要修正,而孩子也會漸漸懂得你對他的愛與尊重。